close

  □曾茜 成都
  正值考試季,全國大中小學都在進行一年一度的最後“考評”。這一年的考分,將量化你本學期是否學有所成。設若你考場作弊被逮,則更是在“學無所”之外,多了一個“無德”的“罪名”。對尚有底線的學生而言,如果人還沒回家享受久違的天倫,這個“無術無德”的“罪名”就先行回家報告給了父母,這個心理負擔之重可想而知。所以,徐州某技術學院定是找準了多數學生的這個軟肋,所以才會出了此策:作弊處分當日下達,全國包郵比你先到家。
  聽起來很潮很有創意,威懾效果可能也會一時增強。但實際效果呢?
  作為教書育人的學校,如果一沒能讓學生學到應有的知識,或讓成績縱有差異的學生們至少還能恪守不抄襲的基本治學態度;二在面對個別抄襲現象時,不重點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問題,如看重成績排名實則逼學生造假,如沒有耐心對個別學生有針對性進行對症下藥的引導和幫助,那麼,在本身工作就有失職的情況下,將作弊處分就這麼急匆匆地寄回學生家去,更像是失職後的推卸責任,把學校沒能解決的問題簡單地踢給了家庭,只想借助父母的威懾力來完成簡單粗暴的教育管理。所以,這寄回去的無疑就成了學校自己“作弊”的報告:一,我沒教好,二,只能請你們幫我教。
  “弊”通“假”,將作弊換為作假,你就會發現,這幾乎就是各行各業都難以完全杜絕的通病:將原本應該在課堂上完成的教學任務拖到校外,讓家長們付出昂貴的金錢,孩子們透支有限的休息時間,來完成學校本應完成的教育工作,也可以說是一種“作弊”;將原本應該親力親為的科研任務交給學生們完成,甚至連這些學生的名字最終都不會出現在報告上,這更是作弊。
 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個浙江工商大學徐斌院長的離職演說,不論真假如何,但其中卻句句切中了當下的教育時弊,比如:高校中違背常識的行為,甚至造假的勾當居然大行其道。可以說,這六年多里學校無數次開會、佈置工作,沒一次真實地倡導大學精神、學術自由、堅持學者良心、擔待社會責任。作為教育最高殿堂的大學,如果也是這樣,那麼基礎教育的情況,就人人都清楚。只不過,像徐斌一樣言行一致的人卻是鳳毛麟角。如此大範圍的作弊,靠寄處分決定給家長來再次處分幾個學生,是不是也算一種“作弊”呢?
  當然,並不是說考試作弊者值得同情,而是說,作弊已成普遍惡習,這樣做是否合理。過去靠“請個家長”可能達到的效果,今天卻勢必要集全社會之力,拯救人們於常識底線之上。社會大氛圍如此,卻將作弊處分郵回學生家,這種做法不是太過嚴苛,而是太過小兒科。因為學校為個人計總怕校醜外揚,但家醜不可外揚更是自古如此,所以家醜關起門來處理,無論如何效力都會好一點。最好的辦法,是讓作弊行為如同個人信用記錄一樣,記入個人的誠信檔案,無需刻意外揚,卻可以交給社會監督,這樣的效果可能更公平有效。  (原標題:作弊處分寄回家 太過小兒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xlpskkyg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